近日,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正式公布2025年专项课题立项名单,由我院张峰教授主持申报的“‘码蹄杯’编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成功获批第一批立项,同时获批的包括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这是我校在计算机教育领域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突破,标志着学院在服务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我院在程序设计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能力得到了权威机构的认可。
深耕实践育人,打造产教融合新标杆
“码蹄杯”编程实训基地专项课题聚焦编程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旨在通过校企协同、校地联动模式,构建“基础训练-项目实战-产业应用”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平台。项目由张峰牵头,整合信息工程学院优质师资与科研资源,联合国内知名科技企业及信息工程学院师资力量,共同推进基地建设。基地将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领域,开发分层递进的实训课程体系,引入企业真实案例与智能评测系统,探索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融入算法竞赛元素,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符合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权威认可,凸显学科建设成效
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是国内计算机教育领域的权威学术组织,其专项课题以评审严谨、导向鲜明著称。此次张峰院长团队的项目获批,是对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学科建设水平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充分肯定。张峰院长表示:“我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在多项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课题的立项是团队多年深耕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体现。未来,我们将以基地为枢纽,推动‘教学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探索服务陕北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特色育人路径,为应用型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提供示范经验。”
立足区域需求,赋能数字经济
项目紧密结合榆林市“十四五”数字经济规划与产业转型需求,重点围绕能源智能化、乡村振兴数字化等领域设计实训内容,计划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项目案例库和技术服务模块。我院将依托此次立项,全力建设优质的编程实训基地。一方面,完善基地训练环境,优化场地条件、机房设施及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空间;另一方面,大力开发竞赛教学资源,包括编写教材、设计课程、建立题库、开展实训项目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资源体系。同时,学校还将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和编程算法学习队伍,邀请行业专家开展前沿技术讲座,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不仅将服务于校内学生实训与竞赛培育,还将面向地方企业开展技术培训与联合攻关,助力区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此外,基地还将承办“码蹄杯”区域编程挑战赛、技术成果展等系列活动,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圈。
凝聚特色,争创一流
此次立项是学校“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务榆林”办学定位的生动实践。信息工程学院将以基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深化校企地协同,将课题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实际效能,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注入新动能。在后续建设中,学院将积极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百度公司等合作,充分利用各方提供的算力支持、师资培训、平台资源及企业合作机会,不断提升编程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前沿技术、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推动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码蹄杯”全国大学生编程竞赛是由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主办的权威赛事,已连续举办六届,累计吸引超15万名高校学子参与。榆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近年来在该赛事中表现亮眼,2024曾获国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1项,省奖21项。此次实训基地的立项,将进一步强化“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育人机制,为区域数字产业输送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