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争做“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了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9月7日,信息工程学院召开教师座谈会,全院教师欢聚一堂,畅谈为师之道,共议学院发展之路。座谈会由党总支书记王斌主持。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乘着暑期学习班的余温还未消退,首先召开“培训归来话发展 追赶超越提质量”暑期培训交流会,暑期在外培训学习的教师代表们踊跃发言、互相交流、建言献策,结合自己的教育初心、教育教学经历和体会,对学校教学、科研和长远发展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们纷纷表示,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会忠诚于教育事业,潜心于教学科研,用教学实绩为教育强国事业贡献力量。
会上,杨斐老师分享了在东莞理工学院参加的“榆林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主题研修班”学习心得,认为地方院校在建设产业学院时应当借鉴东莞理工学院先进的理念和做法,一是创新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构筑多方协同治理体系;二是有效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持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三是实施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结合地方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四是强化“双师双能”,打造师资队伍良好发展生态;五是顶层设计,推动考核评价机制改革。
杜博老师分享了在厦门大学参加的“榆林学院骨干教师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班”学习心得,提到傅小凡教授的教育之道理念、林亚男教授的课程讲授与建设举措、郭建鹏教授的翻转课堂教学创新和评价方法展示。
孟宪文老师分享了在西安交通大学参加的“新进教师能力培养训练营”学习心得,认为在思想上要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意识;在教学上要有危机意识,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信念在科研上要结合地方特色,找到找准自己的研究点和目标。为做一名好老师而努力奋斗。
最后,张峰院长分享了参加的“榆林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主题研修班”学习心得,提出榆林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路径思考,认为应当在信息工程学院的基础上,成立新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下建立现代产业学院,采取“专业集群+二级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架构进行协同育人,通过四个共享(师资共享、软件资源共享、硬件资源共享、创新平台共享)、五个对接(对接国标、对接认证、对接新文科、对接新工科、对接岗位),实现专业集群的内涵建设。同时以未来信息技术为支撑,赋能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开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以信息赋能助推学校其他专业升级改造。
随后,为了进一步实施“教授+班主任”、构建“学生工作-一线教学-科学研究”深度融合的“三位一体”学生工作新格局,提高学生学风建设,提升学生学业、考研和就业质量,学院特聘六位博士、教授为2023级新生班主任。新聘任的班主任们表示将用热情、爱心、智慧做新时代青年人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探索着学生工作的新路径。教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础和关键,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是两支重要的育人力量,二者形成合力,相互配合、支持,实现协同育人,可以明显提升高校育人工作。
张峰院长希望班主任们走上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建立一支“一专多能”的跨学科递进式学生工作队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兼职干部“五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新格局。通过社团、社会实践、文体队伍指导,“宿舍导师团”和“本科生导师制”等形式,全面引导教师参与学生工作,学院未来3年直接参与学生工作教师比例达到80%,形成“一院一品”特色化学生培养新模式。
信息工程学院将积极鼓励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以学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加强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配合,科学合理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发挥专业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帮学生做好学业、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带领并指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研究、学科竞赛、举办科普活动等,不断开阔学生思维,开拓学生专业能力视角,更好地推动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力推动学院学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