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展开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人工智能产业学院2024年十大亮点工作

作者:吴敏宁,郭红波 编辑:杨斐 审核:张峰 信息来源:产业学院建设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5-01-25 点击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4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全院师生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让我们站在新一年的起点,以“人工智能产业学院2024年主要亮点工作”为线索,以坚毅的信念铭记这一年的奋斗历程!

1. 携手行业 共绘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计算机行业协会深度融合,CCF榆林学院学生分会成立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紧跟IT行业发展需求,联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等行业协会及相关学科专业教师、科研团队、教学科研平台资源,共同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机会,助力行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2024年11月16日,CCF榆林学院学生分会成立大会在我校图书馆二楼报告厅举行,并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同步开展。这一分会的成立,标志着CCF在全国设立的第82个学生分会,也是在陕西地区的第8个学生分会,进一步促进了本地计算机科学教育和行业发展紧密对接。与此同时,我校荣获了2024年度CCF会员发展优秀奖,为学院在产教融合及行业合作方面的成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一直致力于推动计算机领域的学术进步与人才培养,始终坚持“服务会员”的宗旨。CCF榆林学院学生分会将通过加强与其他分会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学生会员的专业视野,提升学术水平,助力学生在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中取得更多突破。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计算机行业协会的深度融合,标志着学院在学术支撑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上的重大进步。这一合作将为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CCF学术活动的机会。作为一个开放、友好、创新的平台,学生分会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也为他们开展创新实践、提升专业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们将在更高水平的学术氛围中成长,为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无缝对接  精准培养: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人才订单班开创校企合作新模式

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人才订单班以满足学生、企业需求为目标,使得四年后学生能上岗,所学知识没有老化。产业学院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以教学为目的,以工厂为模式,将核心教学活动与企业项目紧密结合,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体现了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将核心教学及研发项目活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产业学院是集教学环境、企业项目及经验积累与分享、教师专能开发为一体的“工厂”。

订单班将企业岗前培训与企业职场引入校园,学生从第6学期起以定制班的形式进入产业学院(专业课程与集中实习可进行学分置换),经过1-2个月的培训,2-6个月的顶岗实习(带薪)后与意向企业直签。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对企业、职业的认知缺失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前置,加大学生与企业的黏性,使企业能够招收到稳定的即插即用型人才,人力资源成本大幅降低,最终形成高质量就业+高素质人才的校企合作双赢局面。产业学院目前合作的企业有中国银行、自然资源部陕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优质企业。

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积极推进与32家企业的深度合作,涵盖技术支持、订单班和微专业共建等多个领域。在这其中,5家企业为技术支持方,共同建设了21件教学资源、8部课程教材以及25个实习基地。其余25家企业则通过订单班合作,为学院提供定制化的人才培养解决方案。此外,学院还与2家企业联合共建微专业,涵盖国产化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应用(数据标注、大模型)和技术支持等前沿领域。学院还自办6家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机会。在与华为的合作中,学院共同建设了鸿蒙微专业,并顺利开展了两期课程,共有62名学生参加学习;与百度合作,建设了三期“松果人才培养菁英班”,共106名学生参与;与软通动力公司共同开发了国产化软件开发微专业,并顺利开展了第一期;与自然资源部陕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联合举办了天地图C++人才订单班,当前已有8名本科生和1名研究生入职陕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进行项目研发。

此外,学院还与和君纵达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国银行共建了数据分析与运维订单班,16名学生已进入中国银行,32名学生在和君纵达进行顶岗实习;与中煤陕西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煤化工安全生产管控和智能化运维订单班,目前有8名学生进入中煤公司进行顶岗实习;与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了网络安全订单班,21名学生正在进行培训和顶岗实习;与西安未来国际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大数据应用软件开发订单班,15名学生将在公司进行为期9个月的实习,合格者将直签入职。

通过这些合作,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订单班学生的实习工资平均达到5200元,其中,来自自然资源部陕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天地图C++人才订单班学生,实习工资最高达7000元以上。学院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不仅推动了校企资源共享,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精准的就业机会,形成了高质量就业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3.  跨界融合,创新赋能: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微专业建设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

为积极响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快速发展需求,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推动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的交叉融合,加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微专业建设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学校支持下,学院与百度、中软国际、软通动力、西安超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先企业共同合作,开设了鸿蒙软件应用开发微专业、国产化软件开发微专业和人工智能应用微专业。通过这一系列微专业课程的开设,学院不仅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截至目前,已有162名学生参与了微专业的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4.  深化产教融合,共享创新成果:我院师生代表参加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研讨会并做主题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展示现代产业学院内涵建设的成果与经验,分享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案例,探讨产教融合的新模式与未来发展趋势,促进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双向交流,提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水平,7月30日-8月1日,现代产业学院内涵建设成果展示与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分享研讨会在青岛举办,来自近80所高校的200余名专家教授参会。我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张峰教授等一行五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做了“应用型地方大学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主题报告。

通过探索出地方应用型院校高质量发展的路经,不断探索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着力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深化“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加快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推动本土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加强了内涵建设,有效促进了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5. 首开先河!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将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新路径,我校在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把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纳入全校公选课,这是适应时代需求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一环,该课程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自2025年起,面向理工、文史、管理、艺术类48个专业开设,由我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组建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由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教师组成,将为学生打造全新的学习场景和自主学习空间,探索形成个性化学生路径,不断推动我校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提升。为保障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学工作高效高质量完成,自2024年12月开始,榆林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联合新道科技、百度等公司启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系列师资培养计划。

我院通过成立人工智能通识虚拟教研室和积极参与全国应用型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虚拟教研室各项活动,推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联合开发优质教材,探索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多元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与产业学院深度融合,形成“理论+案例+实训”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中,分层次递进产教协同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实验室,创新人工智能通识课教程,坚持以人工智能通识与专业知识融合、产业需求与创新实践教育融合为抓手,结合各学科专业特色,系统性设计人工智能+微专业、人工智能+微课程等人才培养体系,分类分层建设AI通识课程模块、AI专业交叉课程模块和高阶AI创新课程模块等,全面提高学生的人工智能知识素养和创新思维,培养满足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

6. 聚焦内涵,科研再创新高: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推动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产业学院高度重视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鼓励教师不断探索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AI+力量。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陕西省农业推广奖三等奖1项。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获批纵、横向科研项目5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科技厅项目4项,陕西省教育厅研究院科研计划项目5项,榆林市科技局科研项目21项,到账经费1000多万元。

 7. 推进认证,提升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助力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工程学院202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升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学校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求,由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应用型计算机类专业院长/系主任大会(DCAC)主办、榆林学院承办的“DCAC走进高校”第八站——“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在榆林学院成功举行。此次会议邀请了DCAC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国家级教学名师蒋宗礼教授,DCAC秘书长杨植森等多位教育界专家出席。

57CF0

通过调研和学习国内10多所同类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验,学院通过引入OBE教学质量评价大数据平台,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高效推进。平台不仅助力课程与教材建设,还促使任课教师更加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学院通过成立外联组、材料组、保障组等多个小组,从宏观到微观层面,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认证准备方案。同时,OBE平台的综合分析诊断结果帮助学院优化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开展内外部评价调研工作,涵盖培养目标合理性、培养目标达成度、毕业要求达成度、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等方面。学院积极主导问卷设计、数据录入、调研筛选,并最终形成调研报告,为认证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8. 课程改革 创新赋能:推动教育教学守正创新,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为进一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学院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将“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中。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树立了全新的理念,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探索,致力于打造核心课程的“金课群”。此外,学院先后获得了省级一流课程3门、产教融合课程3门、数字课程7门、知识图谱课程3门、双语示范课1门、专创融合示范课程2门、思政示范课程6门,并出版教材4部。同时,学院还获批了6项教改项目、13项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2项就业育人项目、4项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和教学团队的创新发展。

9.  实践与竞赛并进,赛教融合助力教学成果再创新高

 学院紧密结合实践教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推动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了从课堂到赛场、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衔接,促进了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为此,学院成立了学科竞赛办公室,并以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为平台,创建了10个学生社团,成功承办了55次各类竞赛。2024年,学院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斩获312项奖项,比2023年增长了60%,其中包括180项国家级奖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中,我院获得了1项省级金奖和2项省级铜奖;第14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获得了12项奖项;第16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创新能力实践大赛西北分区赛收获2项奖项;第三届全国大学生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奖26项。

10. 突出特色 强化优势,学科发展稳步提升

 学院坚持内涵发展,以人才为根基、以学科为引领、以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彰显特色,有序推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各项工作。获批3个榆林市重点实验室。在校硕士研究生突破50人,研究生数量初具规模。先后举办CCF多媒体专委会走进榆林学院、CCF系统软件专委会走进榆林学院、与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举办智慧水保研讨交流会。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8篇,首获2024年“码蹄杯”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1项、第三届全国大学生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一等奖15项。


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秉承着“知行合一”的理念,稳步推进内涵建设,创新驱动,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能力。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注重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我们迎来了丰硕的成果。通过与超过30家企业的合作,成功构建了以人工智能应用为核心的微专业体系,培养了大量即插即用型人才;同时,学院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农业推广奖等多项荣誉。学院将在2025年以“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的精神,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25年,让数据“开口”说话,让AI更懂你。定非凡之向, 绘宏伟之图, 聚全力以赴, 创辉煌之篇,学院将继续弘扬“创新、协作、共享”的精神,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深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