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龙头。2月23日下午,我院召开学科建设大会,科学谋划2025年度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学科发展规划,进一步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提升学科建设质量与水平,助推学院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分析现状,交流经验,把准学科发展脉象,凝聚共识,谋划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和新路径,擘画以高质量学科建设引领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本次会议由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张峰主持,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会议。

张峰首先就近期学科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从建设学科、发展规划、方向凝练、队伍凝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出发,重点阐述了我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特色、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培养环境与条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的打算。
我院亢宇鑫,李云瑞,孟宪文,李海雄,蒋平,刘汉烨,冯治东,田建学8位博士围绕我院学科建设内涵、学科发展体系、学科建设的问题短板、学科竞赛、学科平台、学科队伍、学科标志性成果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畅所欲言,激情满怀,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要求,展现新作为。就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博士们建议要深刻把握学科建设的意义内涵。学科建设是立院之本、发展之基。全院上下要切实增强学科建设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构建更高质量的学科发展体系。要坚持鲜明的学科导向,以科学的学科逻辑为引领,着力提升办学综合实力。
二是要着力破解学科建设的问题短板。要立足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科管理、学科平台、学科队伍、学科标志性成果等还需进一步努力的实际,在学科规划布局、学科体系建设、学科成果产出等方面下功夫。
三是要切实增强学科建设的信心勇气。以人才为引擎全面支撑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提增学科建设发展动能,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激发学科建设发展活力。








其他参会教师表示,本次大会既是一场学科建设的战略部署会,也是一次学科建设的专题培训会,提出了在新的办学起点上,信息工程学院如何锚定特色鲜明、具有区域重要影响力的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具体任务和思路。
张峰强调,今年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为进一步落实学校“三个年”活动(学科建设年、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化年和作风建设能力提升年),推进春季学期各项重点工作实施,我院召开2025年度学科建设会议,凝聚共识,把握机遇,紧扣2025年追赶超越目标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心怀“国之大者”,在AI引领学科建设中打头阵,在实现AI赋能教育中当尖兵。

张峰在总结讲话中分析了我院学科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强调了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他从“对标”“目标”“路径” “融合”四个方面指出,全院教师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做好学科发展谋划。
一是凝聚思想共识,强化学科建设引领作用。要坚持面向世界AI科技前沿、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理解和把握学科建设的内涵,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学科发展目标体系,构建涵盖与榆林产业匹配度、学校学科支撑度、学院专业发展度在内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对标”扩大优势补齐短板。
二是要强化内涵建设,统筹推进深挖潜量。六大智慧团队要以学科建设核心观测点为重点,加快推进科研项目、平台、成果与转化、创新团队建设等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明确核心“目标”,形成共识凝聚合力,力争目标实现突破,持之以恒推进学科内涵建设。
三是要优化学科布局,锚定区域需求凝聚特色,打造高峰提升质量。坚持对接榆林市产业发展、深化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建设,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要找准“路径”,通过高峰学科建设、国际化战略、应用型人才培养、引领性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等重点专项任务,聚智聚力重点突破,优化全院资源配置,加快推动信息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快速发展。
四是要聚焦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学科生态激发活力,协同创新培育增量。统筹校内外资源,打造与培育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尊重学科差异性与多样性、引导学科协同发展,维持学科动态平衡。
张峰表示,信息工程学院将立足地方产业和学校发展优势,以AI交叉融合学校"源化工类学科、生态农业类学科和人文教育类学科"三大学科群,以大数据智能理解及多场景应用、可视计算和智慧矿山为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方向,打造智慧教育、智慧矿山、智慧农业、智慧生态、智慧能源、智慧文化6个智慧团队。交叉融合三大学科群,特色化发展,以Deepseek为底座打造“榆苑小i”应用大模型,围绕三大学科群,开发“三文”、“三黄”、“三化” 领域大模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三大学科群”的引领作用。设立“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中心”,培育人工智能学科,建立“学科群-专业群”交叉委员会,统筹能源化工与人工智能、生态农业与大数据等领域的跨学科课程开发,发挥人工智能在赋能传统学科和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的重大作用,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和新师范建设,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开年即开局,开局即开战,开战即决战。2025年,我院将坚持“四个面向”,做好学科规划,推动学科建设,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对接地方主导产业,深化学科内涵认识,把握学科改革动态。通过构建“学科+、团队+、项目+、学院+以及AI+”交叉模式,将跨学科的人才团队、研究项目、新型学院有机融合,促进能源化工、生态农业、人文教育学科深度融合AI。坚持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深化校地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学科建设与地区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以服务求得发展,以贡献获得支持。